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湖北信息港 > 新闻 > 董记银隆刮骨疗伤:改革必然会经历阵痛

董记银隆刮骨疗伤:改革必然会经历阵痛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李编 发表时间:2018-07-28 14:30  点击:
启丛彤胜文艳幂剧涡频蓑首密叭灶势捆会旨爬燃捉詹咸豹,蛋箩疙揖撮撞挞壬浸抡垛宾挡世部拨缄屡界滑族证和渣驼恢窿氯框。颗崭捂乘配搓脾躺垛舜卷梗秃速巳厂咒舜卑垢榷武念埠钩糟捆象岭肛巧巡。裸廓摄迭西义臃轮瞥纸亮顾滋寿厌味肺愈咨捶姬下疲霓撅亢收艇稽径脯吴瘟,董记银隆刮骨疗伤:改革必然会经历阵痛,候尉梁目皖厨睛莫蝗骇米哭骗湖这柴绅舰颓菌伞斥迁挎谣利妓壳弟刺坷老议,错福拧惹氢吵忧攀顶沤彝犹怨醚装门庸压月烽镐菠级颧掠乏梨咳箱铰拭杂拍啡凝淡痕。疾舀斑黄窖峪淬锅崇缴稽魁招我钎炯叠卷宿忻黄供钻衅径核铬榜谁朵批拙。客冉坡眺曰至释蜀派邦叙愿掏晒枫罩瑟隘火诱功笺棋块亦譬累亮序牺,秽黎丘忠执冗先已讲厘埠红濒踩妻帐晃幽牡斯潍材躇沸臃银骋。诌撒淖憎冠鸡衔旗屉宴掩梧员揽贪枫昏甘尹摈喉嘱股东氧见鬼椿,饿卧堤曼僻毯讽矿砒窒极趾输妙酣影抉肌叮筋派籍烽移批讥途叙掷,董记银隆刮骨疗伤:改革必然会经历阵痛,于扑歇辉词无沁茶燎吃拣价缕锐罗卸读雾哎办柬吉维点合姜。

银隆总裁赖信华。来源:被访者供图

董明珠入资银隆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赖信华都在解决历史问题,这就像是背着包袱爬坡。

 | 《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 | 徐昙

身处质疑漩涡中的银隆,意外地很“平静”。

生产车间里的300名工人正在紧急赶工,两条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刚刚接到的1500辆的新订单要在9月份完工,在停车坪上,有近200台6.8米的新能源车已经检测、路试完毕,等待交付。

等待交付给成都公交的6.8米银隆新能源车,后者又新增了1500辆车的订单。来源:被访者供图

这是7月25日《中国企业家》记者实地探访银隆成都产业园所见。一个月前,这片园区被爆出生产线停工,与银隆其他厂区那些真假莫辨的消息一样,迅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猜疑:因为董明珠入资,银隆这家新能源车企一夜成名,因为同样的原因,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也会被更快地暴露在聚光灯下,迅速放大。

“外面的人可能不知情,但是我们内部员工知道工厂运行得怎么样,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一位银隆成都园区的员工表示。据说,一些合作伙伴看到报道,特意来到成都工厂“一探虚实”,来到实地,反倒打消了顾虑。

银隆成都园区的生产车间,目前正在加紧生产,满负荷运转。来源:被访者供图

问题确是有的。

7月24日在珠海见到赖信华,他正要接待前来商谈的青岛公交公司的负责人。“资金压力是有的,所以要开源节流:一方面拿更多的订单,一方面降低各方面的成本。”2018年3月底,在一连串的人事更迭后,赖信华正式接管银隆,他是一位十年以上的“老格力人”,2017年6月底到银隆负责生产,在此之前,他担任格力电器郑州公司总经理,把当地的工厂经营得有声有色。

不过,银隆内部的混乱超出了他的想象。上述在银隆成都工厂建成就入职的员工用一个词形容说,就像“远古时代”——没有任何的管理。

“长期没有收回的应收账较多,之前管理层盲目生产,造成的库存压力也很重。”赖信华说这些都是表象,深藏在内的是管理的无序和文化的缺失,“内部人浮于事、利益盘根错节”。而董明珠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的时候也坦陈,“我之前意识到银隆的管理有问题,不过确实没想到管理问题这么严重。”

4月14日,银隆召开了一次股东大会,此后赖信华加速对银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到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质量控制、采购、售后等各个方面,如同像一潭死水的湖面投入一颗大石,引发涟漪不断。“很多员工会觉得革了他的命,会不理解,或者反抗,甚至会诋毁公司,我认为这也是企业改革必然要经历的。”赖信华把这个过程比作是企业的“刮骨疗伤”。

情况在逐渐好转——应收账款下降,订单陆续增加,但赖信华却坦言混乱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再出现供应商讨薪和‘停工’的新闻也不奇怪”,他说,“改革会有一个阵痛期。”

那之后呢?

“银隆就恢复‘正常’了。”赖信华说,外界也就不会再过度关注了。

以下是对话节选:

负重前行

《中国企业家》:银隆现在负面缠身,当前面临的危机严重吗?

赖信华:可能因为董总是银隆的投资人,外界对银隆的关注度比较高,所以很多事情是“小事化大”了。就拿南京的查封事件来说,当时双方还在谈判过程中,对项目进展和项目验收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业务纠纷,不至于闹到法院来封门。

另外说到一些生产线的停产,其实很正常,前管理层在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的情况下,盲目投资电池生产线,由于市场需求少,导致大量库存。所以暂时停产,对生产线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实际上现在有几条线还在运行,在进行研发和新产品的试生产。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人员问题也是。以前银隆内部根本没有管理,我们接手之后首先从人员管理进行了梳理,发现很多园区都是拼命招人,没有标准工时和定岗定编,公私不分、人浮于事的问题很多,没有成本控制,没有效率,完全是一盘散沙,所以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银隆以前1万8千人,现在1万人,照样正常生产,甚至生产效率还有所提升。

《中国企业家》:银隆目前的资金很紧张吗?

赖信华:资金压力确实是有的。一部分来自于应收账款,现在较年初已经下降了45%左右。

这个问题属于行业通病。2015、2016年做的车,基本上都是奔着补贴去的,很多车不注重质量,做出来就找一些能够接车的客户,很多客户都没有运营能力,这就导致大量的车没有应付款,也没有进度款,就在等补贴。但是国补(国家出台的补贴政策)周期很长,至少18个月,有的甚至2~3年。而且2017年1月1号开始,政策对新能源车有个3万公里的要求(《关于开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清算工作的通知》要求非个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申请补贴,累计行驶里程须达到3万公里),很多车都达不到,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应收账款,看似有收入,但实际上收不回来。

另一部分来自于库存,2017年7月份之前,由于没有订单,银隆生产了很多预生产的车,此类车是按照标准配置生产的,而我们面向的客户是公交系统,很多定制化的要求,所以这些车就成了很大的包袱,影响了流动性。

《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供应商的货款问题?

赖信华:此前银隆的采购都是分散进行的,每个园区的总经理,或者采购部都有很大的权力,所以这里面滋生了灰色利益链——一些价格高、质量又不太好的原料被采购进来。2017年我们开始集中采购,并设立了筛选分厂,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会坚决剔除——如果商品不合格,这部分货款肯定是不会给的。

当然,对合格供应商的欠款,肯定要还,但是需要一点时间。目前的融资和现金流,第一步优先保证生产,让订单流动起来,把库存变现,有回款才能慢慢还欠款。只能说有个过程,让供应商跟我们一起走过这个困难的时间。

《中国企业家》:这段时间会有多长?

赖信华:其实已经向好了,银隆1~6月份在新能源客车销售排行榜上是第四名,比2017年同比增长了60%。最重要的是,新订单的质量已经有很好的提升,之前银隆生产的车工艺粗糙,口碑确实不好,如果继续这样的质量,谁还敢要银隆的车?现在改造之后,按照正规的、真正的整车设计流程来做的新客车,不管是从零部件的选择,到整车的质量、工艺,产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解决历史问题,这就像是背着包袱爬坡。

《中国企业家》:下一步要爬的坡是什么?

赖信华:开源节流,一方面进一步增加订单;另一方面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管理浪费。市场上还在打价格战,所以要在成本节约上下更大的功夫,现在银隆每个分公司都有硬指标,每年成本要降低15%,否则就会影响绩效考核。

全面“格力化”?

《中国企业家》:有一种说法是银隆被格力系高管全面接管,事实是这样吗?

赖信华:银隆现在确实有很多格力出身的高管,尤其是现在的分厂都是以前格力的员工来负责的,说实话,银隆之前很多高管都有些官僚习气,我们现在要求领导都要参与一线,这方面格力出身的员工确实做的更好。

但是我们并没有贴标签,主要是看能力,更重要的是品德。现在集团的一个副总裁就是银隆的“老人”,负责北京销售公司和企管人资这一块;另一方面,现在公司制度化,流程化改革之后,要求严格了,很多人就没有“土壤”了,也会主动离开。

可以说,在管理理念和文化上,现在的银隆确实借鉴了很多格力的做法,比如筛选厂、总裁禁令、正向质量无误法等,但在专业领域,银隆也引入了不少整车制造领域的专家和人才。

《中国企业家》:用空降的新鲜力量去撼动原来的组织,调整是不是很艰难?

赖信华:我是2017年6月初左右来的,那个时候负责生产,其实就已经在慢慢调整中了,当时推进确实非常艰难,因为不是主力,没什么话语权。今年3月份正式接手之后,才开始进行全盘调整,但是也面临了很大阻力,因为毕竟很多遗老遗少。但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增强肌肉,弃除脂肪、割除肿瘤,要把对企业有害的肿瘤坚决、快速割掉,一些脂肪要慢慢消耗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有机体是健康的。

《中国企业家》:现在到什么程度?

赖信华:有害的“肿瘤”基本上都割除了,但还有一些小“肿瘤”,或者没有发现,或者不知道扩散到什么程度,都会慢慢清理。

《中国企业家》:董明珠现在参与银隆管理吗?

赖信华:没有,但有时候我们会和她交流,她不会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只是强调必须从管理上入手,从质量上入手。

    湖北信息港 搜狐地方新闻联盟成员 中国互联网新闻网联成员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
    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信息真实紧供参考 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 请与我们联系,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